一躺下和一起来就会有几秒钟的晕眩,

###一、可能成因与机制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因内耳耳石脱落后,头部体位变动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感受器,引发前庭-眼反射异常致短暂眩晕,是躺下和起来时几秒钟晕眩的常见原因。其发生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像中耳炎、梅尼埃病等)、老化等因素相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更易罹患,男女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态势。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突变为立位时,身体调节机制未能及时起效,致使血压骤降,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短暂晕眩。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服用某些药物(例如降压药、利尿剂等)者以及患有内分泌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者。老年人因血管弹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减退,更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长期卧床者突然起身时也易发生此状况。

###二、评估与检查

1.详尽病史采集:知悉晕眩发作的具体情形,包括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长、是否伴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心慌等其他症状,还有既往头部外伤史、耳部疾病史、慢性疾病史、用药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头部受伤经历,是否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等。

2.体格检查:开展血压测量,分别测量卧位和立位的血压,观察血压变化状况;进行耳部检查,查看外耳道、鼓膜等情况,排查耳部疾病导致眩晕的可能性;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3.辅助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例如眼震电图等,可助力判断前庭功能是否异常,辅助诊断BPPV等前庭相关病症。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病变引发的眩晕,像脑梗死、脑出血、颅内肿瘤等病变。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或头颅CT/MRI发现异常的患者尤为关键。

###三、应对与处理准则

1.非药物干预

-针对BPPV:可通过复位治疗改善症状,如Epley法、Semont法等复位操作,通过特定头部位置变换,使耳石回归正常位置。复位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施行,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复位,但需依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评估操作安全性。

-针对体位性低血压:起身时应缓慢进行,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例如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慢慢起身站立;长期卧床者可逐步增加坐起、站立的时间和频率,进行体位适应性训练。老年人在起身时更需留意动作缓慢,可借助扶手等辅助设施。

2.就医建议:若晕眩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头痛剧烈、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例如晕眩发作间隔渐短、每次持续时间超几分钟、同时伴有一侧肢体无力等情况,需立刻就诊排查严重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