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丙嗪主要用于

氯丙嗪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其他具有兴奋、躁动、攻击伤害行为的严重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病因未明,多青壮年发病,隐匿起病,主要影响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并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临床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躁狂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原因可能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关,躁狂症患者发病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时间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

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其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通路的D2样受体,发挥抗精神病作用。对多巴胺(DA)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和组胺受体也有阻断作用。

吩噻嗪类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较为常见,由于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导致胆碱能神经占优势,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症状。长期大量使用氯丙嗪可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可能与基底节DA受体长期被阻滞、DA受体敏感性增加或反馈性促进突触前膜DA释放有关。

氯丙嗪还可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相关受体长期受刺激可致泌乳、闭经、性功能障碍。一次大量服用氯丙嗪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猝死。其代谢产物还可引起心电图异常。

使用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时需注意,治疗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剂量应个体化,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锥体外系反应、催乳素水平升高、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此外,氯丙嗪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使用时需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氯丙嗪等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遵循医嘱,不得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