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胆红素过高的定义与分类
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代谢产物,肝功能检查中胆红素过高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总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通常为0~6.8μmol/L,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1.7~10.2μmol/L。当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可出现黄疸症状。
(一)生理性升高情况
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红细胞破坏较多等生理原因,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此时胆红素升高多为生理性,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
剧烈运动:长期不运动的人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胆红素短暂升高,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红细胞破坏相对增多,不过这种升高通常是轻度的,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升高情况
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导致胆红素升高。不同年龄段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乙肝多为隐性感染或轻症,而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明显,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有乙肝病史的患者若病情复发,胆红素升高往往提示肝脏炎症活动。
-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等,肝脏结构破坏,正常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脏功能减退,影响胆红素代谢,导致胆红素升高。患者多有长期相关病史,如长期大量饮酒史、病毒性肝炎病史等,可能伴有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胆红素升高程度往往与肝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
胆道疾病
-胆结石:胆囊或胆管内结石阻塞胆道,可引起胆汁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胆结石,女性相对更易患胆囊结石,有胆结石病史的患者若结石移动阻塞胆道,可突发右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多与先天胆道畸形等因素有关。
-胆管癌:胆管癌导致胆管狭窄或阻塞,胆汁排出受阻,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可出现进行性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胆红素升高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溶血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攻击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除了黄疸外,还可能有贫血、发热、寒战等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
-地中海贫血: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红细胞破坏增加,间接胆红素升高。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人群及其后裔,不同年龄段患者症状轻重不一,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严重贫血、黄疸、肝脾大等症状,需长期治疗。
二、胆红素过高的检查与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全套:除了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外,还可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球蛋白等指标,了解肝脏细胞损伤程度及肝脏合成功能等情况。例如,ALT、AST升高往往提示肝细胞受损,其升高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情况,溶血性疾病时往往有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能有相应改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可出现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需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病毒学检查,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及感染类型,如乙肝五项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丙肝抗体阳性提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腹部超声:能观察肝脏、胆囊、胆管等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及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对于胆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胆结石、胆管扩张、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
CT或MRI检查:对于腹部超声发现异常或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变细节的患者,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肝脏、胆道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如胆管癌患者CT或MRI可发现胆管壁增厚、胆管狭窄或肿块等表现。
三、胆红素过高的治疗与干预
(一)针对病因治疗
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若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可根据情况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丙肝患者可选用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从而改善胆红素代谢。不同年龄段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乙肝抗病毒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把握治疗时机;有肝硬化病史的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硬化进展。
-肝硬化: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如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需严格戒酒,病毒性肝硬化患者按相应病毒类型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如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安络化纤丸等抗纤维化药物,以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胆红素。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还需处理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胆道疾病
-胆结石: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或胆管结石,多需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胆汁正常排泄,从而降低胆红素。儿童胆结石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老年胆结石患者需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评估手术耐受性。
-胆管癌:手术切除是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早期胆管癌手术切除后有治愈的可能,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辅助化疗等。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考虑胆道引流等姑息治疗方法,缓解黄疸症状,降低胆红素,但生活质量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段患者手术及后续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身体状况等因素。
溶血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主要是抑制免疫反应,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也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有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等治疗。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注意药物副作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需密切监测;老年患者使用激素需注意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地中海贫血:重型地中海贫血主要是定期输血及去铁治疗,以维持血红蛋白在合适水平,减少溶血相关并发症。对于有合适配型的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以保障生长发育;成年患者也需坚持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二)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整:胆红素过高的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肝脏负担。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的摄入,维生素C等有助于肝脏修复。例如,多吃菠菜、苹果等,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母乳喂养的母亲可适当多吃蔬菜水果,保证母乳质量;有肝脏疾病的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饮食,如肝硬化患者出现腹水时需限制钠盐摄入。
休息与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肝脏修复。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和合理喂养即可;儿童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可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室内活动等;老年患者运动需量力而行,避免运动强度过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
新生儿胆红素过高时,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对于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光照治疗等。早产儿由于胆红素代谢更不成熟,更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需更加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二)儿童
儿童胆红素过高需重视,不同病因导致的胆红素升高治疗方案不同。如儿童病毒性肝炎相对成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若发现需谨慎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儿童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需长期规范治疗以保障生长发育,定期监测血常规、胆红素等指标。
(三)老年人
老年人胆红素过高多与基础疾病相关,如老年病毒性肝炎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胆道疾病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老年溶血性疾病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副作用及整体健康状况,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