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除了腹泻,还常伴有呕吐症状,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好发于秋冬季节。有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导致大量婴幼儿患病住院。
2.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集体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呕吐症状相对较为明显,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病程一般较短,但也可能出现脱水等并发症,全年均可发生,冬季为高发季节。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肠道感染。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可导致儿童和成人出现腹泻、呕吐症状,大便可为稀便、黏液便等,病情轻重不一,幼儿感染后相对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
2.沙门氏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肉类等食物感染。感染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腹泻次数较多,大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感染后更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物质(如毒蘑菇、河豚等)的食物,会出现又吐又拉肚子的症状。例如食用变质的海鲜,其中含有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胃肠道的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呕吐和腹泻。
2.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花生、海鲜等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儿童食物过敏相对较为常见,需要注意仔细排查过敏原。
(二)腹部着凉
1.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痉挛,从而出现呕吐和腹泻症状。尤其在季节更替时,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因腹部着凉而发病,需要注意腹部保暖。
(三)其他疾病影响
1.胃肠型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有感冒的症状如流涕、鼻塞、咳嗽等,还会出现胃肠道的症状,即呕吐和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儿童和青壮年相对较多见,病程一般在1-2周左右。
2.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多见于先天性乳糖不耐受的婴儿或一些因疾病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的人群,如肠道感染后暂时继发乳糖不耐受。
当出现又吐又拉肚子的情况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如果症状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休息等进行观察;如果症状严重,出现频繁呕吐、大量腹泻、脱水表现(如口渴、尿少、精神萎靡等)或伴有高热、腹痛剧烈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对待,及时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