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便出血的外观表现
(一)颜色特征
1.鲜红色便血
-若出血来自下消化道,如直肠、肛管或结肠下段,血液颜色多为鲜红色。例如痔疮出血,通常是在排便后出现滴血,血液鲜红,与粪便不混合;直肠息肉出血时,也常表现为便后滴血,颜色鲜红,有时息肉较大脱出肛门外时,也可能有鲜血滴出。对于儿童来说,直肠息肉是引起鲜红色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关,其出血一般量不多,颜色鲜红。
2.暗红色便血
-当出血来自结肠中上部或小肠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经过肠道消化等作用后,大便可呈暗红色。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有暗红色便血外,还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病情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较为多见。
3.黑色柏油样便
-若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时,血液经过肠道消化液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被氧化成硫化铁,大便就会呈现黑色柏油样。例如胃溃疡出血,患者可能有慢性腹痛病史,疼痛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出血时除了黑便外,可能伴有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二、伴随症状
(一)腹痛
1.腹痛与大便出血同时存在的情况
-如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患者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胃溃疡多在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时痛,出血后腹痛可能会有一定缓解。对于儿童来说,因腹痛伴便血就诊时,要考虑肠套叠的可能,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呈阵发性,同时伴有果酱样血便,这是由于肠套叠导致肠管缺血、坏死,血液与肠内容物混合形成果酱样便。
2.不同疾病的腹痛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有便血外,多伴有左下腹痛,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即排便前疼痛明显,排便后缓解。而结肠癌患者也可能出现腹痛,随着病情进展,腹痛逐渐加重,同时伴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因素有关。
(二)排便习惯改变
1.腹泻与便秘交替
-例如结肠癌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排便习惯的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伴有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量一般不多,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一症状更应引起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减退,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病率相对升高。
2.排便次数改变
-直肠炎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同时伴有便血,便血可为鲜红色,量较少,还可能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三、不同人群大便出血的特点
(一)儿童
1.常见原因及特点
-儿童大便出血常见原因有直肠息肉、肠套叠、细菌性痢疾等。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多为无痛性便后鲜血,量少,不与大便混合。肠套叠除了有果酱样血便外,患儿还会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等表现,这是由于儿童肠道发育尚不完善,肠系膜相对较长等因素容易诱发肠套叠。细菌性痢疾多见于夏秋季节,儿童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2.特殊护理及注意事项
-儿童出现大便出血时,家长要注意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等。要保持患儿肛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感染。同时,要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肠镜等,以便明确病因,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早期明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二)老年人
1.常见原因及特点
-老年人大便出血常见原因有结肠癌、直肠癌、痔疮等。结肠癌、直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消瘦等症状,由于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肿瘤生长相对隐匿,容易被忽视,所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时,要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的可能。痔疮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多因长期便秘、久坐等因素引起,便血多为鲜红色,便后滴血,一般量不多,但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老年人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2.健康管理及建议
-老年人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胃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便秘。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肠道血液循环等,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女性特殊时期
1.妊娠期
-妊娠期大便出血可能与痔疮有关,由于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导致痔静脉回流受阻,容易诱发或加重痔疮,出现便血,多为鲜红色,便后滴血。同时,妊娠期要注意避免盲目用药,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对于痔疮引起的便血,可通过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温水坐浴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
2.月经期
-少数女性可能会出现误认为是大便出血的情况,实际上是月经血污染了大便。要注意鉴别,可通过询问月经情况等进行判断。如果确实是大便出血,同时伴有月经期的其他异常表现,也要考虑是否有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
四、大便出血的可能疾病
(一)肛肠疾病
1.痔疮
-是最常见的引起大便出血的肛肠疾病之一,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一般无痛,便血特点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鲜红色;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疼痛、瘙痒等,有时可在肛门外摸到肿物,当外痔发生血栓形成等情况时会有疼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表现。
2.肛裂
-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随后出现少量鲜红色便血,便血特点是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又出现剧烈疼痛。
(二)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可反复发作,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多见。
2.细菌性痢疾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肠道肿瘤
1.结肠癌
-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发病与饮食、遗传、结肠腺瘤等因素有关。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腹部肿块等表现,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量一般不多,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中老年人多见。
2.直肠息肉
-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非肿瘤性息肉与炎症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等,便血多为鲜红色,量较少,儿童及青壮年多见,可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