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压分级判定及初步评估
血压150/100mmHg属于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为二级高血压)。首先需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若同时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相关临床疾病,往往需更早启动药物治疗;若为单纯血压升高且无其他高危因素,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及要求
1.饮食调整:遵循低盐饮食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取,保证膳食中钾、钙、镁等元素的合理摄入。
2.运动锻炼: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达到(170-年龄)为宜,可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频次与强度。
3.体重管理: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²范围内,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降低体重,肥胖者减重5%~10%可有效改善血压水平。
4.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血压升高,应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应限制在酒精含量25克以内(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38度白酒75ml)。
###三、药物干预的时机判断
若经过3~6个月规范的非药物干预后,血压仍持续≥140/90mmHg,则需考虑启动药物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高危疾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更严格(需低于130/80mmHg),此类患者往往更早需要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合并基础疾病者:若同时患有糖尿病,需更积极控制血压,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可能更早联合降压药物;若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如冠心病、脑梗死等,降压治疗需综合评估,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降压药物。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群血压调控需平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药物选择应兼顾降压效果与安全性;年轻男性若血压升高,需排查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五、定期监测与就医建议
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若在非药物干预期间血压持续不达标,或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需要启动药物治疗及选择合适的降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