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典型表现
1.剧烈呛咳:当异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的瞬间,机体的保护性反射会引发剧烈呛咳。这是因为异物刺激气道黏膜,气道为排除异物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呛咳通常突然发生且较为猛烈,可持续数分钟。例如,儿童在进食时突然嬉笑、哭闹,异物误入气道,便会即刻出现剧烈呛咳。
2.阵发性咳嗽:在异物进入气道后的一段时间内,可反复出现阵发性咳嗽。这是由于异物刺激气道黏膜,引发气道的炎症反应及痉挛,导致咳嗽反复发作。阵发性咳嗽的发作频率和强度会因异物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气道的反应性不同而有所差异。
3.喘鸣:异物部分阻塞气道时,气流通过狭窄部位会产生湍流,进而引起喘鸣音。喘鸣音的性质和强度与异物阻塞气道的程度有关,完全阻塞时可能导致吸气性喘鸣,而不完全阻塞则可能出现呼气性或混合性喘鸣。比如花生米等异物进入气道,常可引起明显的喘鸣。
4.呼吸困难:若异物较大或阻塞气道严重,会导致通气障碍,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吸气费力,严重时可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这是因为气道受阻,气体进出困难,机体为获取足够氧气,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所致。
5.憋气:异物刚进入气道时,气道黏膜受刺激引发强烈的保护性反射,气道会短暂痉挛,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出现憋气现象。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若异物不能及时咳出,憋气症状可能会反复或持续加重。
二、不同因素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典型表现的影响
1.年龄
儿童: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气道相对狭窄且防御反射不完善,更易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其典型表现往往更为剧烈和明显,因为儿童不能准确表达自身感受,多以哭闹、烦躁不安等行为来表现不适,且儿童气道顺应性较高,异物更容易引起气道阻塞,导致严重的呼吸困难等表现。
成人:成人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因气道相对宽敞,初期症状可能不如儿童剧烈。然而,若异物未及时发现,可能因长期刺激引发慢性炎症,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等非典型表现,易被误诊。
2.性别:理论上性别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典型表现无明显差异。但男性在生活中从事一些体力活动或工作时,可能因说话、大笑等导致异物误吸的情况相对较多;女性在进食时若注意力不集中,如边看电视边吃饭,也可能发生异物误吸。
3.生活方式
进食习惯:进食时速度过快、边吃边玩、说笑打闹等不良进食习惯,易使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进入气道,增加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发生风险,且发生后症状可能较为典型和突然。
工作环境:从事粉尘较多工作或有较多小颗粒物质环境的人群,如矿山工人、机械加工工人等,若防护不当,小颗粒异物可能进入气道,其表现可能因异物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化学性异物可能还伴有气道刺激症状加重等情况。
4.病史:有呼吸道慢性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患者,气道本身存在狭窄、痉挛等情况,一旦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其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更严重,且可能掩盖原有疾病症状,增加诊断难度。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是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高发人群,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监管。在儿童进食时,避免逗笑、打骂,确保其注意力集中。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一旦怀疑儿童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应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尽快送往医院。这是因为儿童气道发育不完善,异物阻塞气道后易导致严重缺氧,影响大脑等重要器官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退,且可能伴有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问题,导致咽喉部感觉迟钝,易发生异物误吸。家属应关注老年人进食情况,提醒其细嚼慢咽。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咳嗽、喘鸣等症状,要警惕气管支气管异物可能,及时就医。
3.有基础疾病患者:患有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气道或神经功能异常,异物进入气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这类患者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是否存在气管支气管异物。
四、治疗药物(仅列举名称)
1.沙丁胺醇:可舒张气道平滑肌,缓解因异物刺激导致的气道痉挛,改善通气。
2.布地奈德:具有抗炎作用,减轻气道因异物刺激引发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