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脱落是什么引起的

肛门脱落又称脱肛,是肛管、直肠黏膜或直肠、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好发于体弱的老人和小儿。其主要病因是:

1.内痔:Ⅱ、Ⅲ期内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容易导致脱肛。

2.肛管直肠脱垂:常发生于久病体弱者,其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

3.盆底下降:盆底组织薄弱或损伤,使固定直肠的组织松弛,导致脱肛。

4.其他因素: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均可导致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脱肛的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

1.内痔: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多普勒痔动脉结扎术等。

2.肛管直肠脱垂:黏膜下注射、直肠悬吊及固定术等。

3.盆底下降:盆底重建术等。

4.其他:治疗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原发病。

对于脱肛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蹲、久坐,适当进行提肛运动,以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