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肾综合征出血热:
1.病因: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及口腔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或血液后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螨类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但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我国除青海外,其余省、市、自治区都有病例发生。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林区则以褐家鼠为主。
(2)季节性: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5-7月为高峰。
(3)周期性:本病流行与鼠类数量变动有关,一般2-7年为一小流行,10年左右为一大流行。
5.临床表现: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类似于感冒。
(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发冷、心慌气短等。
(3)少尿期:主要表现为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等。
(4)多尿期:主要表现为尿量增多、但仍有乏力、食欲减退等。
(5)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体力逐渐恢复。
6.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出现红细胞、管型等。
(3)血液生化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确诊。
7.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8.治疗:
(1)发热期: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补液等。
(2)低血压休克期:应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3)少尿期: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4)多尿期: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9.预防:
(1)灭鼠、防鼠: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和活动场所,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2)疫苗接种: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3)个人防护:在疫区工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戴手套、口罩等。
(4)食品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应煮熟后再食用。
(5)灭螨、防螨:保持室内清洁,定期灭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