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一、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其外观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60-140纳米,表面有许多规则排列的刺突,整个病毒颗粒形似皇冠,故而得名“冠状病毒”。

1.基因结构特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长度约为29.9kb,包含多个开放阅读框(ORF),这些ORF编码多种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其中,刺突蛋白(S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是主要的结构蛋白。S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它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从而使病毒进入细胞。

2.病毒特性: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而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该病毒。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从口腔、鼻腔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近距离(一般认为1米以内)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

2.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与感染者的分泌物,如痰液、唾液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则是指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之后再接触口、鼻、眼睛等黏膜部位,从而引发感染。

3.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例如在医疗机构的特定环境,如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可能产生气溶胶,增加传播风险。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通常为114天,多为37天。潜伏期内也具有传染性。

2.症状: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四、新型冠状病毒的诊断

1.核酸检测: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通过采集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其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在排除实验室污染等因素后,可确诊感染。

2.抗原检测:可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一般用于急性感染期,即疑似人群出现症状5天内。其原理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定抗原,操作相对简便、快速,但敏感性低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时,提示可能感染,需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确认;结果为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必要时需进行核酸检测。

3.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发病早期,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呈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一般在发病后710天开始升高,其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但血清学检测结果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结合临床症状、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包括隔离休息、保证充足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自身免疫力及一般支持治疗,多数可逐渐恢复。

2.抗病毒治疗:如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阿兹夫定片。这些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重症、危重症治疗:对于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给予呼吸支持(如吸氧、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循环支持(如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等综合治疗措施,以维持重要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预防感染、减少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不同年龄段人群,只要没有接种禁忌,都应积极接种疫苗。对于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等重点人群,更应优先接种。

2.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科学佩戴口罩,尤其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保持社交距离,尽量避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环境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等,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应加强清洁消毒频次,做好通风换气。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因此,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外出,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督促其规律服药,监测基础疾病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儿童应尽量避免与感染者接触,保持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如加强通风、消毒,落实晨午检制度等,减少儿童感染风险。

3.孕妇:孕妇在孕期免疫力有所下降,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孕妇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做好个人防护。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4.患有慢性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加重,增加重症风险。这类人群应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好基础疾病。日常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如感染后出现基础疾病病情波动,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