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心肌病是怎么回事

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由不同病因(如遗传、代谢、炎症、中毒、浸润等)引起的心肌病变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40%)或保留(≥40%)分为射血分数降低性心力衰竭(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EF)。

1.病因:

遗传因素:原发性心肌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约50%的患者有心肌病家族史。

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可导致心肌炎症,进而发展为心肌病。

中毒: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可损害心肌,导致心肌病。

代谢异常: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可影响心肌代谢,引发心肌病。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也可导致原发性心肌病。

2.症状:

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心律失常:如心悸、头晕、晕厥等。

栓塞:部分患者可出现栓塞症状。

猝死:部分患者可发生猝死。

3.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症状和体征,如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怀疑原发性心肌病。

辅助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

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心室肥厚、心室扩张、射血分数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对心肌结构和功能的评估更准确。

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进行鉴别。

4.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低盐饮食、吸氧等。

药物治疗:

利尿剂:减轻水肿。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脏重构。

洋地黄类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

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

抗凝或溶栓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心脏移植:适用于终末期心肌病患者。

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律失常。

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

5.预后:

原发性心肌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心肌病的类型、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总之,原发性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