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原理阐述: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当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大量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通常在1-5微米左右。健康人吸入了这些含有病毒的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例如,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如拥挤的室内,感染者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周围人很容易吸入而引发感染。

不同人群影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在生活和学习中可能更容易处于人群密集的环境,如学校等场所,若接触到含有病毒的飞沫,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也可能较弱,同样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新冠病毒。而对于一般人群,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都要注意防范飞沫传播,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在室内公共场所等。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包括与感染者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握手等。如果健康人的手接触到了感染者被病毒污染的手部,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就会导致病毒侵入人体。例如,在家庭聚会中,感染者与健康人握手后,健康人未及时洗手就触摸自己的眼睛,就可能感染病毒。

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通过手接触黏膜感染。比如,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等,健康人接触这些物体表面后,手上沾染了病毒,再去触碰自己的嘴巴、鼻子等部位,就会造成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更频繁地接触各种物体表面,如学校的课桌、玩具等,如果这些物体表面被病毒污染,儿童接触后不注意手部卫生就容易感染。老年人如果居住环境中物体表面清洁不及时,也容易通过间接接触感染病毒。

气溶胶传播

形成与传播: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医疗机构的某些操作过程中(如气管插管等),或者在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且人员密集的长时间停留场所,含有病毒的飞沫可以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其颗粒直径更小,可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远距离传播。例如,在一些大型商场,如果有感染者停留较长时间,且商场通风不良,就可能形成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其他人吸入后就会被感染。

不同人群风险: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在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的环境中,如长时间处于大型室内聚集场所且通风不好时,感染风险更高。而一般人群在进入一些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的场所时,如医院的感染病区等,需要格外注意防护,如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口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