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性肾盂分离
(一)胎儿时期
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膀胱内尿液充盈时,可能会导致肾盂分离。一般来说,胎儿肾盂分离宽度在10毫米以内多为生理性,这是因为胎儿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无法顺利排出,随着胎儿出生后膀胱排尿功能的完善,多数可自行恢复正常。例如,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生理性肾盂分离的胎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可恢复正常肾脏结构。对于孕期发现胎儿肾盂分离的情况,孕妇无需过度紧张,定期进行超声复查监测分离程度变化即可。
二、病理性肾盂分离
(一)泌尿系统梗阻
1.先天性梗阻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系统梗阻原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的肌层发育异常,如肌肉增厚、纤维组织增生等,导致尿液从肾盂流向输尿管的通道受阻,引起肾盂分离。这种情况在胎儿期通过超声检查可被发现,出生后需要进一步评估,部分患儿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解除梗阻。
-尿道瓣膜:多见于男性胎儿,尿道瓣膜可阻碍尿液排出,使尿液在泌尿系统内积聚,导致肾盂、输尿管等部位扩张分离。尿道瓣膜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肾脏功能。
2.后天性梗阻
-结石:成年人泌尿系统结石可导致尿路梗阻,从而引起肾盂分离。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堵塞尿路,使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出现肾盂分离。对于结石引起的肾盂分离,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取石等。
-肿瘤: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等,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阻塞尿路,导致肾盂分离。肿瘤引起的肾盂分离需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切除肿瘤、放化疗等。
(二)泌尿系统其他疾病
1.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逆流回输尿管甚至肾盂,称为膀胱输尿管反流。反流可导致肾盂内尿液积聚,引起肾盂分离。膀胱输尿管反流根据反流程度分为不同等级,轻度反流有可能随着患儿生长发育自行缓解,而中重度反流可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矫正,以防止肾脏损伤。例如,有研究显示,部分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在5岁前可自行恢复正常反流情况,但仍需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2.神经源性膀胱: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可引起神经源性膀胱,使得膀胱排尿功能异常,尿液不能完全排空,进而导致肾盂分离。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引起的肾盂分离,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针对神经系统原发病的治疗以及改善膀胱排尿功能的措施,如间歇性导尿等,以保护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