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治疗
(一)吡喹酮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肝病的首选药物,它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口服有效等优点。其作用机制是促使血吸虫体被膜发生变化,使虫体表皮细胞空泡化,最终导致虫体死亡。对不同种属的血吸虫均有杀灭作用,适用于各期血吸虫病患者。
二、对症治疗
(一)急性期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于发热较高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病原治疗:及时应用吡喹酮进行抗血吸虫治疗,用药后体温多在1-2天内逐渐恢复正常。
(二)慢性期和晚期
1.巨脾型:若伴有脾功能亢进,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手术。对于肝功能较好的患者,还可根据情况进行门-体分流术等治疗,以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2.腹水型:首先给予低盐饮食,限制水的摄入。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等,同时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顽固性腹水,可考虑腹腔-颈静脉引流术等治疗方法。
3.侏儒型:在进行病原治疗后,若生长发育仍迟缓,可在成年后考虑给予生长激素等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血吸虫肝病后,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在治疗时,更应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吡喹酮时需根据体重准确计算剂量,并且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症状。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儿童身体恢复。
(二)孕妇
孕妇感染血吸虫肝病时,治疗需谨慎。吡喹酮对胎儿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一般不首先考虑药物治疗,需综合评估孕妇的病情和胎儿的情况。若必须进行治疗,应在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治疗的利弊后,谨慎选择合适的时机和药物剂量。
(三)老年人
老年人感染血吸虫肝病后,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基础疾病的变化。使用吡喹酮时需更加谨慎,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登记、治疗血吸虫病患者、病牛等传染源,对感染血吸虫的家畜可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减少传染源的传播。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粪便管理: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可采用沼气池发酵、堆肥等方法,杀灭粪便中的血吸虫卵。
2.水源管理: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推广安全饮用水,如饮用井水等。对于河水等水源,可采用氯化消毒等方法杀灭水中的血吸虫尾蚴。
3.个人防护:在接触疫水的地区,居民应避免直接接触疫水,可穿戴防护用品如橡胶靴、防护手套等,减少尾蚴感染人体的机会。
(三)保护易感人群
对流行区的居民和外来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普及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可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如在接触疫水前短时间内服用吡喹酮等,但需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