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管的方法

一、下尿管的方法

1.准备工作: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意识状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等。同时查看患者的病史,了解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疾病等影响下尿管操作的因素。需准备齐全导尿包、无菌手套、消毒棉球、润滑剂、集尿袋等物品。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导尿包内导尿管型号可能有差异,一般成年男性常用1618号导尿管,成年女性常用1416号导尿管。

2.患者体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对于能配合的患者,男性患者一般取仰卧位,双腿伸直略分开;女性患者取屈膝仰卧位,两腿略外展,充分暴露会阴部。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配合的患者,需有专人协助固定体位。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摆放体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尤其老年患者关节灵活性差,要缓慢移动。

3.消毒: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使用消毒棉球依次消毒。男性患者消毒顺序为尿道口、龟头、冠状沟,由内向外、自上而下;女性患者消毒顺序为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同样由外向内、自上而下。要注意每个部位消毒至少23遍,确保消毒彻底。不同性别的消毒范围和重点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因生理结构特点,尿道口周围更需仔细消毒。

4.插管:润滑导尿管前段,男性患者插入深度约2022cm,女性患者插入深度约46cm。插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若插入过程中遇到阻力,不可强行插入,需查明原因。对于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插管可能难度较大,可适当调整导尿管插入角度或采用特殊导尿管。

5.固定:导尿管插入成功,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12cm,然后妥善固定导尿管与集尿袋。固定方法有胶布固定、气囊导尿管固定等。气囊导尿管固定时要注意向气囊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一般510ml,不可过多或过少。固定过程要保证导尿管位置合适,避免扭曲、受压。

二、下尿管后的护理

1.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扭曲、受压、堵塞,确保尿液能顺利流出。要定期检查导尿管及集尿袋,及时排空集尿袋。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患者,更需注意导尿管的摆放位置,防止因翻身等动作导致导尿管移位。

2.预防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消毒棉球擦拭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集尿袋每周更换12次,导尿管根据材质不同,更换时间有差异,一般14周更换一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2000ml以上,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患者,更要加强预防感染措施。

3.观察尿液: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量等。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若尿液出现颜色改变(如血尿、脓尿等)、浑浊、异味或尿量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段患者尿液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如老年患者可能因肾功能减退,尿液颜色、比重等会有所变化。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尿道较短且狭窄,下尿管时要选择合适的小儿导尿管,动作必须更加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同时要做好心理安抚,减少儿童对操作的恐惧。因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要加强尿道口护理及尿液观察。

2.孕妇:孕妇因生理结构变化,下尿管操作难度可能增加。操作前要详细评估孕妇情况,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导尿后要密切观察孕妇有无腹痛、阴道流血等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问题,增加下尿管难度。可采用弯头导尿管等特殊器械辅助。老年人皮肤弹性差,固定导尿管时要注意避免胶布等对皮肤造成损伤。同时,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要加强感染预防。

四、可能用到的药物(仅列举药物名称)

1.左氧氟沙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2.头孢呋辛:对常见泌尿系统感染致病菌有较好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