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阐述: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症状,多为持续性中等度热或高热,体温可波动在37.5℃~40℃左右。这是因为病原体在体内引起感染反应,刺激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体温波动相对更明显,而成年患者可能以持续高热或中等热为主。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发热可能更难控制,且热型可能不典型。
心脏杂音
阐述:心脏听诊可闻及新出现的粗糙、响亮的心脏杂音,或原有心脏杂音性质发生明显改变。这是由于心内膜炎导致瓣膜受损,出现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等情况,血液流动产生异常湍流而形成杂音。不同性别患者心脏杂音的听诊特点并无本质差异,但不同年龄患者因心脏结构和生理特点不同,杂音的响度、频率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心脏相对较小,杂音传导可能相对局限,而成人心脏结构相对稳定,杂音表现可能更典型。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原有心脏杂音可能干扰对新出现杂音的判断,需要仔细鉴别。
周围体征
阐述:可出现瘀点,多见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指和趾甲下可出现线状出血;Roth斑,为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Osler结节,为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不同年龄患者周围体征的表现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不同;女性患者在外观关注方面可能对瘀点、Osler结节等体征更敏感;生活方式健康与否一般不直接影响周围体征的出现,但有静脉药瘾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相关周围体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周围体征的出现可能与基础疾病有一定关联,需要综合判断。
栓塞现象
阐述:可出现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等不同部位的栓塞表现。脑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引起左上腹疼痛等。不同年龄患者栓塞发生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儿童患者脑栓塞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等;女性患者在栓塞影响到生殖系统相关血管时可能出现相应问题;有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更高且后果可能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