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歇热
1.特点阐述:间歇热是疟疾发热较为常见的热型之一,其典型表现为体温骤升,可在数小时内迅速达到高峰(通常可达39℃及以上),之后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体温正常后可维持数小时至数天的无热期,随后高热再次反复发作,形成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的规律。例如间日疟原虫感染时,常呈现此类热型,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繁殖,当裂殖体成熟破裂后,大量疟原虫代谢产物及毒素释放入血,刺激机体引起骤发高热,而当体内毒素被逐渐清除或机体产生一定免疫力后,体温可暂时降至正常,进入无热期,待疟原虫再次大量繁殖时又再次引发高热。
2.人群影响及应对:儿童感染疟疾出现间歇热时,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应及时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尽快明确疟原虫类型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因为间日疟的治疗药物与其他疟原虫感染的治疗药物有一定差异,需依据病原学检查结果精准用药,避免延误病情。
二、弛张热
1.特点阐述:弛张热在疟疾发热中也较为常见,其体温波动幅度较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但始终高于正常体温水平。恶性疟原虫感染时,常可出现弛张热,这是因为恶性疟原虫的发育周期及致病机制导致机体体温调节紊乱更为明显,疟原虫在体内的繁殖及代谢产物释放呈现相对不规律的特点,使得体温波动幅度较大。
2.人群影响及应对:对于成年患者出现弛张热型的疟疾,需注意密切观察体温波动情况,及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出现弛张热时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应加强对电解质水平的监测,同时在治疗上需谨慎选择药物,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