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被传染的概率因不同传播途径而有差异
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时,乙肝病毒(HBV)感染率较高,可达90%以上。若母亲HBVDNA载量高,婴儿感染概率会进一步增加。这种传播与母亲孕期的病毒载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年龄方面母亲年龄对母婴传播概率影响相对不突出,但母亲本身的病情状态是关键。对于有乙肝的育龄女性,需在孕前、孕中做好病毒载量监测及母婴阻断措施。
血液传播
输血传播:在乙肝筛查不普及的年代,输血后乙肝感染率较高,可达50%-90%左右,但随着乙肝筛查手段的完善,这种情况已大幅减少。目前正规医疗机构输血前都会进行严格的乙肝检测,所以因输血感染乙肝的概率已极低。从年龄角度,不同年龄段人群在正规医疗环境下输血感染概率差异不大,主要取决于医疗操作的规范程度。
经破损皮肤黏膜传播:比如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入性操作等。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场所,感染概率相对较高。对于有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的人群,如果操作器具未严格消毒,感染乙肝的风险会增加,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涉及,年轻人进行此类非正规有创操作时需特别注意。
性传播
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感染概率相对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较低,但也不可忽视,单次无防护性接触的感染概率约为3%-10%左右。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之间传播概率差异不大,主要与是否采取防护措施有关。有多个性伴侣、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需注意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措施来降低感染概率。
总体而言,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可达90%以上,能有效降低感染乙肝的概率)、避免不安全的输血和血制品使用、安全性行为等,可以显著降低乙肝被传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