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循环缺血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由于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还包括栓塞、穿支小动脉病等。该区域主要负责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枕叶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一旦出现缺血,可引发多种神经功能障碍。

二、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

1.头晕或眩晕:最为常见,可突然发作,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

2.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复视,甚至短暂性失明,这与枕叶视觉中枢或视神经的血液供应受影响有关。

3.平衡失调:患者行走时可能出现不稳,容易摔倒,与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相关。

4.言语不清:脑干缺血影响到支配言语功能的神经结构,导致发音、语言表达和理解出现问题。

5.吞咽困难:同样是脑干缺血影响吞咽相关神经核团或传导束所致。

三、后循环缺血的病因

1.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后循环血流减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栓塞:心源性栓子如房颤时心房内血栓脱落,或动脉源性栓子,随血流进入后循环血管导致堵塞。

3.血液流变学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

4.颈椎病变: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后循环血流。

四、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发作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初步判断是否为后循环缺血。

2.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对视力、眼球运动、平衡功能、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检查,评估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3.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排除脑出血等其他脑部病变,但对早期脑梗死诊断价值有限。

(2)头颅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早期发现缺血性病灶,明确梗死部位和范围。

(3)血管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评估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能更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

五、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1.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2.手术治疗

(1)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严重血管狭窄患者,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改善血管狭窄,恢复血流。

(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适用于颈动脉严重狭窄且符合手术指征者,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恢复颈动脉通畅。

六、后循环缺血的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1)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目标更严格。

(2)高血脂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遵循糖尿病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

2.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

(3)戒烟限酒:吸烟是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应戒烟;过量饮酒增加发病风险,应适量饮酒。

(4)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七、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代谢能力减弱。用药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因平衡功能减退,后循环缺血发作时更易摔倒,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环境安全,如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

2.儿童:儿童后循环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若儿童出现不明原因头晕、呕吐、视力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发生后循环缺血处理较为复杂,用药需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损害。若非药物治疗无效,需在医生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适当活动,控制体重增长,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降低后循环缺血风险。

4.有家族病史者:有脑血管病家族病史者遗传风险增加,应更加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