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肺栓塞是由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最常见的栓子是来自静脉系统的血栓。
二、病因
1.静脉血液瘀滞:长期卧床(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肢体制动等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瘀滞,易形成血栓。
2.静脉系统内皮损伤:手术、创伤、感染等因素损伤静脉内皮,促使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三、症状
1.典型表现:呼吸困难(最常见)、突发胸痛(多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咯血(常为小量咯血)。
2.严重情况:可出现休克、晕厥甚至猝死,若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右心衰竭。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血栓形成,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
五、治疗措施
1.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抑制血栓扩展,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溶解血栓。
2.溶栓治疗:适用于高危肺栓塞患者,通过溶解血栓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
六、预防要点
1.高危人群管理:长期卧床者应鼓励早期活动,如床上翻身、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术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
2.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
3.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基础疾病,且活动能力下降,更易发生静脉血栓,需密切观察肢体活动及呼吸情况,定期评估血栓风险。
2.孕产妇:妊娠和产褥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需注意适当活动,产后尽早下床,必要时使用抗凝预防。
3.有基础疾病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评估血栓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