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脏疾病相关
(一)肾小球肾炎
1.发病机制: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免疫介导等多种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使得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大量漏出,同时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浑身浮肿。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出现浮肿。
2.人群差异:儿童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浮肿往往较明显,可从眼睑、颜面开始,迅速波及全身;成人患慢性肾小球肾炎逐渐进展时,浮肿可能相对隐匿,且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治疗和预后上也会因身体机能等差异有所不同。
(二)肾病综合征
1.发病机制: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和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水肿;同时,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加上脂蛋白代谢紊乱,导致高脂血症,而水肿又可能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等。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人群患肾病综合征时,浮肿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相对更易出现严重的水肿情况,且在治疗上,儿童对激素等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有差异,比如儿童使用激素可能起效相对较快,但也可能面临激素相关的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成人则需更关注药物的长期副作用等问题。
二、心血管疾病相关
(一)右心衰竭
1.发病机制: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体循环淤血。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外周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全身性浮肿。例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长期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衰竭,出现下肢、颜面等部位的浮肿,逐渐可蔓延至全身。
2.人群差异:老年人群患右心衰竭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浮肿可能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互混淆,且老年患者对心衰的耐受性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年轻患者若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右心衰竭,浮肿表现可能在活动后更为明显,且需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的具体类型及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三、肝脏疾病相关
(一)肝硬化
1.发病机制: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引起浮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部分腹水可通过膈淋巴管或经膈肌缺损处进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进而也会导致全身浮肿相关表现。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患肝硬化的人群,浮肿表现有所不同。青年患者若因病毒性肝炎等引起肝硬化,在浮肿的同时可能有相应的肝炎病史相关表现;老年患者则可能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退,浮肿可能更顽固,且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肝脏功能及全身各器官的耐受情况,比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等会受肝脏和肾脏功能影响,需要调整用药剂量等。
四、内分泌疾病相关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黏多糖在组织间隙沉积,引起黏液性水肿。这种水肿多为非凹陷性,好发于颜面、下肢等部位,严重时可累及全身。例如,成人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除了浑身浮肿,还可能伴有怕冷、乏力、反应迟钝等表现;儿童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若未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身材矮小、智力低下,同时伴有浮肿等症状。
2.人群差异:儿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导致的浮肿,若在新生儿期未被发现并治疗,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智力和身体发育都会迟缓;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浮肿,女性相对更常见,且不同年龄的患者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的剂量调整上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指标、年龄、体重等多因素来确定。
五、其他原因
(一)营养不良性浮肿
1.发病机制:长期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不良等,导致血浆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浮肿。常见于一些长期节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晚期)的人群。例如,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的消耗以及可能存在的消化吸收障碍,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进而导致浮肿。
2.人群差异:在儿童中,营养不良性浮肿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增、身材矮小等,同时伴有全身浮肿;成年人群若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浮肿,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的改善,不同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群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改善营养的方式也需相应调整,比如素食者可能需要特别注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补充。
浑身浮肿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不同疾病有其特定的发病机制和人群差异表现,当出现浑身浮肿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