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浆的作用

一、补充凝血因子

1.作用机制: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当患者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患者缺乏Ⅷ因子等)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如严重肝病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时,输入血浆可以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降低出血风险。例如,在血友病患者急性出血发作时,输入含有凝血因子的血浆有助于止血。

2.特殊人群考虑: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肝病患者,输入血浆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因为其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输血效果及增加出血等风险。儿童患者若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输入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输血浆的剂量,避免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二、补充免疫球蛋白

1.作用机制: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能够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当患者免疫力低下,如严重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情况时,输入血浆可以补充外源性免疫球蛋白,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例如,在重症感染患者中,输入含有丰富免疫球蛋白的血浆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辅助控制感染。

2.特殊人群考虑:新生儿免疫力相对较弱,若出现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输入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浆是治疗的一部分,但要注意血浆的来源及质量,避免输入可能携带病原体的血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有一定衰退,当合并严重感染时,输血浆补充免疫球蛋白需要权衡利弊,同时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状况,因为血浆输入可能加重心脏负荷等。

三、补充血浆蛋白

1.作用机制:血浆中的白蛋白等蛋白质对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起着关键作用。当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等情况时,输入血浆可以补充血浆蛋白,纠正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的水肿等症状。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血浆大量渗出,导致低蛋白血症和胶体渗透压下降,出现全身水肿,输入血浆补充蛋白有助于改善水肿状况。

2.特殊人群考虑:烧伤患儿出现低蛋白血症时输血浆补充蛋白,要注意儿童的体液平衡及肝、肾功能,因为儿童的生理代谢与成人不同,输血浆的速度和剂量需要精准把控,避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脏器功能。老年低蛋白血症患者输血浆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防止因输入血浆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四、治疗休克

1.作用机制:在失血性休克等情况时,输入血浆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灌注。血浆中的成分有助于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对于纠正休克状态有重要作用。例如,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引起休克时,输入血浆能够补充丢失的血浆成分,恢复血容量,保障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2.特殊人群考虑:休克的儿童患者输血浆补充血容量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休克程度精准计算输血浆的量,因为儿童的血容量相对较少,且各脏器对血容量变化的耐受能力不同。老年休克患者输血浆时,要综合考虑其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状态,缓慢输入血浆,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急性左心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