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的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病因方面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病毒的持续复制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不断损伤肝细胞,长期反复的炎症损伤最终可进展为肝硬化。不同性别在病毒性肝炎感染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性在一些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肝脏对某些损伤因素的易感性可能略有不同。对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若不及时规范治疗,随着时间推移,更易发展为肝硬化。生活方式上,有不洁注射史、多个性伴侣等情况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的风险更高。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是欧美国家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和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等,长期积累可导致肝硬化。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引发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因为男性在饮酒量等方面往往可能相对更多。有长期大量饮酒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警惕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
胆汁淤积:持续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时,高浓度胆酸和胆红素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硬化。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因胆汁淤积发病,但儿童时期若出现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情况,胆汁淤积长期不缓解,更易影响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肝硬化。
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可致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缺氧、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患者有慢性心衰病史,若心功能长期未得到良好控制,就容易出现肝脏淤血,增加肝硬化的发生风险。
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接触四氯化碳、磷等工业毒物,或长期服用异烟肼、甲基多巴等药物,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不同年龄人群接触相关毒物或药物的机会不同,比如从事化工行业的成年人群接触工业毒物的风险较高,而儿童一般较少接触这类工业毒物,但若因治疗需要长期服用某些特定药物,也需密切监测肝脏情况,预防药物性肝硬化。
代谢障碍:如血色病,由于铁代谢障碍,过多的铁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沉积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硬化。这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多在特定年龄段发病,比如肝豆状核变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铜代谢异常,铜在体内蓄积,逐渐损害肝脏等器官。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女性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概率相对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免疫调节等因素有关。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女性患者,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更易进展为肝硬化。
病理生理方面
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后,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肝细胞的广泛坏死等导致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比如白蛋白合成减少,可引起低白蛋白血症,导致水肿、腹水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蜘蛛痣、肝掌等表现。同时,门静脉高压逐渐形成,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出现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表现。
临床表现方面
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劳累或伴发病时加重,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肝脏轻度增大,质地偏硬,脾轻度增大。不同年龄人群代偿期症状可能表现相似,但儿童代偿期可能因病情隐匿而不易被早期发现。
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面色晦暗等;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出血倾向和贫血,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脾功能亢进等导致;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增多引起的相关表现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壁静脉曲张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失代偿期的表现可能会因机体整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出现腹水等情况时,呼吸循环等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儿童患者失代偿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