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这是胚胎时期后肠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为1/50001/1500,男孩略多于女孩。因直肠和肛管发育缺陷,可出现无肛门、直肠闭锁或直肠与泌尿生殖系统之间存在瘘管等情况。患儿出生后无正常肛门开口,有的会在会阴部、阴囊或阴唇等部位出现瘘口排便。对于此类疾病,产前超声检查有时可发现异常,出生后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如会阴肛门成形术、骶会阴肛门成形术等,具体手术方式依据畸形类型而定。术后可能存在肛门失禁、直肠黏膜脱垂等并发症,需长期随访。
2.先天性巨结肠:由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引起,发病率约为1/500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4:1。由于病变肠段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导致该段肠管肥厚、扩张。常见症状为顽固型便秘、腹胀,严重时可出现呕吐。新生儿期可表现为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随后出现进行性腹胀和便秘。诊断方法包括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有大量粪便和气体喷出)、直肠肛管测压、直肠黏膜活检(显示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等。治疗上,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诊断未完全明确及手术前准备阶段,如灌肠、使用开塞露等。根治手术如Swenson手术、Soave手术等,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3.小儿肛瘘:多由肛门腺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破溃发展而来,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反复出现红肿、疼痛,破溃后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外口经久不愈或时愈时发。小儿肛瘘位置一般较浅,治疗上,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局部坐浴(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保持肛门清洁,部分低位肛瘘有自愈可能。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复杂肛瘘,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肛瘘切开术、挂线疗法等。
4.直肠息肉:是小儿便血常见原因之一,多见于28岁儿童。病理类型多为幼年性息肉,属错构瘤,由腺体和结缔组织组成。主要症状为无痛性便血,血多附于大便表面,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息肉较大时可脱出肛门外。直肠指检、肛门镜或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可在结肠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较小息肉也可经肛门指诊将其掐断摘除。
5.肛裂:多因小儿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猛,撑裂肛管皮肤所致。婴幼儿尤其是1岁左右开始添加辅食、大便质地改变时易发生。主要症状为排便时疼痛、便血,便血一般量少,色鲜红,多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血迹。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可局部涂抹复方角菜酸酯乳膏、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等促进肛裂愈合,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
二、特殊人群提示:
1.早产儿:因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患肛肠疾病时病情可能更复杂。如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早产儿手术耐受性差,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高。因此,对于早产儿肛肠疾病,诊断和治疗需多学科团队协作,术前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术后加强护理和营养支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有基础疾病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患儿,患肛肠疾病时,治疗过程中需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免疫缺陷病患儿,肛瘘等感染性疾病可能更难控制,手术治疗后感染风险更高。此时,治疗上需权衡利弊,可能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免疫状态,同时谨慎选择肛肠疾病的治疗方案,加强抗感染措施。
3.肥胖儿童:肥胖会增加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如肛裂,肥胖儿童便秘发生率相对较高,从而易引发肛裂。对于肥胖儿童,除针对肛肠疾病本身治疗外,需指导家长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以降低肛肠疾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