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低血糖?

低血糖的定义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

血糖的调节机制

血糖的稳定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肝脏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它可以通过糖原分解、糖异生等过程来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例如,当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肝脏会将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补充血糖的消耗。

不同人群低血糖的特点

儿童:儿童的新陈代谢较快,且肝脏糖原储备相对较少,所以儿童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儿童低血糖可能与饮食不规律、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如果早餐摄入不足,上午剧烈玩耍后就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尤其是肝脏和肾脏的功能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的代谢,例如一些降糖药物的不恰当使用等,都容易导致老年人发生低血糖。老年人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精神状态的改变,如嗜睡、意识模糊等,而不是典型的心慌、手抖等症状,这就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更加密切地观察。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较多,如降糖药物(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等)使用不当、饮食量不足、运动过量等。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出现心悸、出汗、饥饿感等典型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这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可能会使患者的自主神经受损,导致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这种情况更加危险,因为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情况下血糖已经严重降低,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低血糖的症状表现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是因为血糖降低时,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从而引起这些症状。例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活动时突然出现手抖、出汗,同时感觉非常饥饿,这很可能就是低血糖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随着低血糖的加重,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头晕、嗜睡、视物模糊、意识障碍、昏迷等。这是因为大脑缺乏葡萄糖的供应,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比如,儿童如果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进而发展为意识模糊甚至昏迷,这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老年人如果发生低血糖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意识模糊,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老年痴呆等其他疾病,需要仔细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