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感染风险增加
留置针滞留体内一夜可能使局部发生感染的几率显著上升。因为留置针作为一种侵入性装置,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为细菌等病原体进入体内提供了通道。正常情况下,皮肤表面存在一定的菌群,但在留置针周围,由于局部环境的改变,细菌容易滋生繁殖。尤其是当留置针护理不当,如穿刺部位清洁不彻底时,感染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于儿童来说,其皮肤相对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局部炎症反应,如穿刺部位红肿、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而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引发更复杂的感染性并发症。
静脉炎发生几率提高
留置针滞留体内一夜还会增加静脉炎的发生风险。静脉炎是由于长期留置的留置针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以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当留置针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时,会不断摩擦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静脉条索状改变。儿童的血管较细,留置针对血管的刺激相对更明显,发生静脉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血管病变基础,留置针滞留体内一夜更易诱发静脉炎。
导管堵塞风险增大
留置针滞留体内一夜可能导致导管堵塞。一方面,血液可能会在留置针内凝固形成血栓,从而堵塞导管;另一方面,输入的药物等也可能在导管内沉淀,造成堵塞。儿童由于输液量相对较少,血液凝固性相对较高,且活动相对较多可能影响血液回流,更容易出现导管内血液凝固导致的堵塞;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流速度相对较慢,也增加了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堵塞导管的几率。导管堵塞后需要重新穿刺,不仅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的连续性。
影响后续治疗顺利进行
留置针滞留体内一夜可能会影响后续治疗的顺利开展。如果留置针出现堵塞、感染等情况,可能需要拔除重新穿刺,这会耽误治疗时间,并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痛苦。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如慢性病患者,频繁的重新穿刺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不便,同时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儿童在重新穿刺时由于其血管不易寻找等特点,会增加操作难度和患者的痛苦;老年人也可能因为血管条件变差而增加重新穿刺的困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