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的用法
1.注射途径:胰岛素通常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有所差异,腹部吸收最快,其次为上臂、大腿和臀部。例如,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胰岛素,可选择在腹部注射;而长效胰岛素可选择在吸收相对缓慢的臀部注射。但应注意,需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防止局部脂肪增生或萎缩,影响胰岛素吸收。
2.注射器具:常用的注射器具包括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胰岛素注射器较为经济,但操作相对复杂,需要抽取胰岛素。胰岛素笔使用方便,预先填充胰岛素,剂量调节精确,适合大多数患者。胰岛素泵则能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的患者,如1型糖尿病患者或部分血糖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3.注射时间:胰岛素的注射时间需根据其类型而定。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迅速,可在餐前即刻注射,甚至餐后立即注射也能较好控制血糖。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30分钟注射,以便药物在进食后血糖升高时发挥作用。中效胰岛素通常在睡前注射,用于控制夜间和空腹血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则无明确的注射时间限制,每天固定时间注射即可。
二、胰岛素的用量
1.初始用量估算:对于未使用过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初始剂量可按照0.2-0.4U/(kg·d)计算。例如,一位体重60kg的患者,每天胰岛素初始用量可能在12-24U左右。1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剂量通常为0.5-1.0U/(kg·d)。但这只是大致估算,实际用量还需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胰岛功能、饮食和运动等因素进一步调整。
2.调整依据:血糖监测是调整胰岛素用量的关键依据。通过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指标,了解血糖控制情况。若空腹血糖高,可能需要调整中长效胰岛素剂量;餐后血糖高,则需调整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剂量。例如,若空腹血糖持续高于目标值,可适当增加睡前中长效胰岛素剂量;若餐后2小时血糖过高,可在餐前适当增加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用量。同时,患者的饮食、运动变化也会影响胰岛素用量,如运动量增加时,胰岛素用量可能需要适当减少,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3.个体化调整: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胰岛素用量差异较大。老年人由于代谢缓慢,低血糖风险高,胰岛素用量应相对保守,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岛素用量可能随生长发育和活动量变化而调整。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能需要相对较大剂量的胰岛素。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胰岛素代谢和排泄受到影响,用量也需谨慎调整。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发生低血糖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使用胰岛素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糖,尤其是夜间血糖。同时,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种类较多,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胰岛素疗效的影响。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波动较大,胰岛素用量需根据生长发育、饮食和运动情况及时调整。家长应掌握胰岛素注射技巧,教导孩子正确注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另外,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因疾病管理带来心理负担。
3.孕妇:孕期胰岛素需求变化较大,孕早期由于妊娠反应,胰岛素用量可能减少;孕中晚期,随着胎盘分泌的拮抗胰岛素激素增加,胰岛素用量通常逐渐增加。孕妇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用量,确保母婴安全。分娩后,胰岛素用量一般会迅速减少,需及时调整,防止低血糖发生。
4.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和肾脏是胰岛素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肝功能不全时,胰岛素灭活减少,可能导致胰岛素在体内蓄积,增加低血糖风险,此时胰岛素用量应适当减少。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胰岛素排泄障碍,同样需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或高血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