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这是乙肝治疗的关键,能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适合HBVDNA阳性且谷丙转氨酶(ALT)持续异常(>正常上限的2倍),或肝组织学显示有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的患者。常用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它们通过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2.免疫调节治疗:部分患者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免疫调节治疗可打破这种状态。例如胸腺肽α1,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辅助机体清除乙肝病毒。
3.抗炎保肝治疗:当肝脏炎症明显时,可使用抗炎保肝药物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如甘草酸制剂,它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改善肝功能。
4.抗纤维化治疗:针对已有肝纤维化的患者,部分中药和西药可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例如扶正化瘀胶囊,临床研究显示其对改善肝纤维化有一定效果。
5.肝移植:对于终末期乙肝肝硬化或急性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异反应,并持续抗病毒治疗,防止乙肝复发。
二、不同人群治疗特点
1.儿童:儿童乙肝治疗需更谨慎,药物选择有限。年龄小的儿童抗病毒治疗一般不首选干扰素,因其不良反应较多。核苷(酸)类似物中,替诺福韦酯相对安全有效,但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等情况。
2.青少年:此阶段患者身体发育接近成熟,治疗方案可参考成人。但要关注药物对学业、心理的影响,做好心理支持。同时,青少年生活方式常不规律,应强调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的重要性,避免熬夜、暴饮暴食及饮酒等。
3.成年人:成年人治疗时,要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如工作应酬多的患者,必须戒酒,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且需规律服药,避免因工作忙碌漏服药物,影响治疗效果。
4.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如部分降压药、降糖药与乙肝治疗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需密切监测。同时,老年人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治疗过程中要更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孕妇:孕期患乙肝,需根据病毒载量、肝功能等情况评估治疗必要性。高病毒载量孕妇为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可在孕晚期使用安全的抗病毒药物。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产后也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2.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同时严格控制血糖,高血糖状态不利于肝脏疾病恢复。合并高血压患者,部分抗乙肝病毒药物可能与降压药相互作用,需告知医生所有用药情况,以便调整方案。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更积极抗病毒治疗。同时,要加强防护,预防其他感染,因其免疫力差,易发生多重感染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