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皮肤骚痒怎么回事

皮肤本身因素

皮肤干燥: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的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减退,皮肤保水能力下降,易出现干燥,进而引发夜间皮肤瘙痒。例如,一项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研究发现,约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相关瘙痒。此外,在冬季,空气湿度较低,也会加重皮肤干燥,导致瘙痒加重。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过度清洁皮肤,如频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也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引起皮肤干燥瘙痒。

皮肤病: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夜间往往瘙痒加剧。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有过敏家族史的儿童患湿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瘙痒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夜间瘙痒明显。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相关,免疫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皮肤细胞过度增殖。

系统性疾病因素

肝肾疾病:

-肝病: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可引起皮肤瘙痒。同时,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胆汁中的胆盐沉积于皮肤,刺激神经末梢,也会引起瘙痒。

-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的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蓄积在体内,会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此外,肾功能衰竭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也与皮肤瘙痒有关。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使皮肤内的渗透压改变,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瘙痒;另外,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皮肤感染等问题,也会加重瘙痒。例如,有研究显示,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夜间瘙痒可能更为明显。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皮肤血液循环加快,可能引起皮肤瘙痒。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皮肤新陈代谢减慢,皮肤干燥,也可导致瘙痒。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瘙痒不良反应,如一些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抗疟药(如氯喹)、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等。药物引起瘙痒的机制可能与药物作为半抗原引起免疫反应、干扰皮肤的正常代谢等有关。例如,服用卡托普利的患者中,约有1%-3%会出现瘙痒等皮肤不良反应。

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夜间睡眠时,若被窝温度过高,会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瘙痒;而温度过低,皮肤干燥,也容易导致瘙痒。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暖气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皮肤瘙痒。

接触过敏原:夜间睡眠时接触床上用品的过敏原,如尘螨、动物毛发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瘙痒。尘螨是常见的过敏原,其排泄物等可引起过敏性皮炎,导致皮肤瘙痒,尤其是在没有经常清洗更换床上用品的情况下,尘螨容易滋生。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瘙痒的感知和传导。例如,一些神经衰弱的患者,夜间睡眠时可能会感觉皮肤瘙痒明显,而实际上皮肤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当精神心理状态改善后,瘙痒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