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1.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分布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病最常见,占65%左右,其中右侧鼻翼、鼻唇沟和口角区域最多见,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2.疼痛性质:如刀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3.疼痛诱因: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
4.疼痛触发点:触发点亦称“扳机点”,常位于上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5.疼痛扩展:疼痛常可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分布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发病最常见,占65%左右,其中右侧鼻翼、鼻唇沟和口角区域最多见,故以此处最为敏感,轻轻触动即可诱发,且疼痛由此点开始,立即扩散到其他部位。
6.疼痛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7.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脸、刷牙、进食,说话也小心,惟恐引起发作。
8.扳机点:约有1/3以上的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触觉或痛觉过敏,稍加触动即可引发该区的剧烈疼痛,这一区域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触发点常位于疼痛受累支的同侧,如唇、鼻翼、齿龈及舌部等。口腔或下颌的任何刺激或牵动均可引发。
9.表情和颜面部变化:在发作时,患者受累的半侧面部可呈现痉挛性扭曲,发作终止后,有时会出现交感神经症侯,表现为患侧面部先发白,然后潮红,结膜充血,并伴有流泪、流涕、流涎等。有时出现所谓三叉神经、面肌痉挛性痛性抽搐、植物神经症。
10.病程:呈周期性发作,不痛期可为数周或数月不等。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有的患者疼痛发作一天内可缓解,数天后再次发作。有的患者疼痛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11.影响因素: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患者常常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12.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在神经系统检查中并无阳性体征,但有时按压或叩击患者面部某处时,可诱发疼痛的发作。
13.其他症状: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合并有同侧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有面红、流泪和流涎,称痛性抽搐。疼痛发作时,患者常用手揉搓同侧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但有时因刺激面部扳机点而诱发疼痛,导致痛性抽搐。
14.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面部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结合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粘膜肿胀、鼻塞等症状。
15.并发症:由于三叉神经痛的疼痛剧烈,患者常常不敢洗脸、刷牙、进食,导致面部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甚至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此外,三叉神经痛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等。
16.诊断:根据疼痛的部位、性质、诱因、扳机点、神经系统检查等,一般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脑部其他病变。
17.鉴别诊断:需要与牙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丘脑痛等相鉴别。
18.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可缓解疼痛,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神经阻滞疗法:在疼痛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和激素,可缓解疼痛。
射频电凝疗法:利用高温射频电流作用于神经节,破坏痛觉传导通路,达到止痛的目的。
手术治疗:如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等。
19.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保暖,避免面部受冷风吹袭;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