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骨质疏松的针剂种类
1.唑来膦酸: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可特异性结合到骨重建活跃的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非椎体骨折风险。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每年静脉输注一次唑来膦酸,能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
2.地舒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减少破骨细胞的生成、功能及存活,进而降低骨吸收,提升骨密度。其在预防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效果显著,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
二、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下降,使用针剂治疗骨质疏松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因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用药前需告知医生自身全部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2.女性: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在使用针剂治疗的同时,还应关注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因为雌激素水平降低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治疗骨质疏松的针剂可能与体内激素相互作用。此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当增加日照时间,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不推荐使用上述针剂治疗骨质疏松,除非是由特定的罕见疾病引起且经专业医生严格评估后。因为这些药物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可能干扰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塑形。若因特殊情况需使用,必须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
4.有特定病史人群:有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等药物时需谨慎。因为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能影响药物清除,增加肾脏负担,甚至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有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地舒单抗等生物制剂前,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情况,因为生物制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医生需评估用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