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血压。
以下是关于体位性低血压的几点分析:
1.生理原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可使静脉血液倒流障碍,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血容量不足:如大量出汗、腹泻、呕吐等导致血容量不足,也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2.药物因素:
某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氢氯噻嗪等降压药,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从而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地西泮等镇静催眠药,可降低血压,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抗抑郁药,可引起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3.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痨、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可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4.其他因素:
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血管扩张,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穿紧身衣:穿紧身衣可压迫腹部和下肢血管,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黑矇、视物模糊、乏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晕厥、跌倒等。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此外,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肢体活动,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如果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饮食健康,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