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颌窦炎?

上颌窦炎是指上颌窦发生的炎症性疾病

一、解剖位置

上颌窦是鼻窦的一部分,位于眼眶下方、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

二、分类及病因

急性上颌窦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侵袭上颌窦,导致窦腔黏膜急性炎症反应。例如,普通感冒若未及时有效控制,病毒可能蔓延至上颌窦引发炎症;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引发急性上颌窦炎。

慢性上颌窦炎:常由急性上颌窦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鼻腔内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会影响上颌窦的引流,使窦内长期存在炎症;变应性因素也是重要原因,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原刺激鼻腔黏膜,进而累及上颌窦,导致慢性炎症反复。

三、临床表现

急性上颌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患侧鼻腔通气不畅;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面部疼痛或压痛,可表现为上颌部、前额部疼痛,疼痛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晨起轻,午后重;还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可能更明显,如发热、精神萎靡等。

慢性上颌窦炎:鼻塞症状时轻时重;流涕,一般为脓性鼻涕;头面部闷胀感;嗅觉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但病情会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儿童长期慢性上颌窦炎可能影响面部和智力发育,需特别关注。

四、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鼻塞、流涕、头痛等情况。

鼻腔检查:通过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鼻腔内部,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息肉、分泌物等情况,还可查看上颌窦开口处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上颌窦的窦腔形态、黏膜增厚情况、有无积液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急性上颌窦炎:以药物治疗为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明确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鼻用减充血剂可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窦口引流,但使用时间一般不宜过长;黏液促排剂有助于促进窦腔内脓性分泌物的排出;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鼻腔清洁。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慢性上颌窦炎:药物治疗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对于有过敏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镜下上颌窦开窗术等,通过手术改善上颌窦的引流,促进炎症消退。儿童慢性上颌窦炎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收益,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鼻腔冲洗等非手术方法,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时再谨慎选择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