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为什么每个月都要来月经

月经的生理机制

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的表现。女性进入青春期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开始发挥作用。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FSH促进卵泡发育,卵泡逐渐成熟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厚。当卵泡发育成熟后,LH峰出现,促使成熟卵泡排卵。排卵后,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增厚的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如果没有受孕,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脱落、出血,从而形成月经。整个月经周期大约为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天,经量约为20-60毫升。

不同年龄阶段月经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青春期:青春期女性HPO轴尚未完全成熟,月经可能不规律。这是因为下丘脑和垂体对雌激素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尚未完善,所以月经周期可能会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此阶段女性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促进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育龄期:育龄期女性月经相对规律,但也可能受到生活方式的影响,如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过度节食、熬夜等,都可能导致月经失调。精神压力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的功能,进而影响月经;过度节食会使机体营养不足,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和脱落;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

围绝经期: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开始出现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增多或减少等。这是由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所致。此阶段女性可能会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更年期症状,需要注意调节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健康管理。

疾病因素对月经的影响

一些疾病也会影响月经。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等症状,同时常伴有多毛、肥胖、不孕等表现。这是因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发育,但难以成熟排卵,导致雄激素水平升高,影响了HPO轴的正常功能。再如,子宫内膜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增生和修复,导致月经异常,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此外,甲状腺疾病也会影响月经,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都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因为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而HPO轴的功能也受到代谢状态的影响。

特殊人群月经情况的注意事项

孕妇:怀孕后月经会停止,这是因为怀孕后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黄体继续分泌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不脱落,以保证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月经可能会推迟恢复,这是由于哺乳时体内泌乳素水平升高,抑制了GnRH的分泌,从而影响了HPO轴的功能。但即使月经未恢复,哺乳期女性仍有可能排卵,所以需要采取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同时,哺乳期女性要注意营养均衡,以保证自身健康和乳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