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尿毒症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引起的毒害。从医学角度看,它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1.发病机制:肾脏具有排泄、调节和内分泌功能。当肾脏因各种病因受损,功能进行性减退,肾小球滤过率(GFR)严重下降,导致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氮等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从而引发尿毒症。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会损伤肾脏血管,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进而损害肾功能。
2.临床表现:尿毒症临床表现多样。
消化系统: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体内毒素堆积,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心血管系统:可表现为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水钠潴留导致的血容量增加,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血管问题。
血液系统:多有贫血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同时,毒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也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存活。
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异常、抽搐甚至昏迷。这与毒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以及代谢紊乱有关。
皮肤表现:皮肤瘙痒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尿毒症患者皮肤内尿素等毒素增多,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同时皮肤干燥、钙盐沉积等也会加重瘙痒症状。
二、引发尿毒症的常见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其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持续可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据统计,约50%的尿毒症患者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引起。
2.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扩张,进而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在欧美国家,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尿毒症的首要病因。
3.高血压肾损害:高血压使肾脏小动脉硬化,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小管功能受损,长期可进展为尿毒症。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尿毒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4.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双侧肾脏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单位减少,肾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一般在4060岁左右出现肾功能损害症状。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是尿毒症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当血肌酐超过707μmol/L,同时伴有GFR<15ml/(min·1.73m²)时,可考虑进入尿毒症阶段。此外,还需关注胱抑素C等指标,其能更早期、灵敏地反映肾功能损伤。
血常规:常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这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有关。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指标:可出现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等。高钾血症可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生命;低钙高磷会影响骨骼代谢,引起肾性骨病。
2.影像学检查:肾脏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形态、大小及结构。尿毒症患者肾脏多呈萎缩状态,皮质变薄,回声增强。对于某些病因不明的患者,还可进行CT或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肾脏病变及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四、治疗方式
1.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通过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一般每周需进行23次透析,每次4小时左右。
腹膜透析:利用患者自身的腹膜作为半透膜,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通过腹膜的毛细血管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患者可在家自行操作,操作相对简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肾移植:将健康的肾脏移植到患者体内,替代已丧失功能的肾脏。肾移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移植肾被排斥。
2.药物治疗:
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纠正尿毒症患者的贫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活性维生素D:可调节钙磷代谢,预防和治疗肾性骨病,纠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并发症的治疗: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纠正酸中毒,可口服碳酸氢钠;对于高钾血症,可使用降钾树脂等。
五、日常生活管理
1.饮食管理:
限制蛋白质摄入: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及透析情况,合理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非透析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0.60.8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减少植物蛋白的摄入。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可适当增加,以补充透析过程中丢失的蛋白质。
控制水分摄入:避免摄入过多水分,导致水肿和心力衰竭。患者应根据尿量及透析情况,计算每日的水分摄入量,一般为前一日尿量加500ml。
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减少高钠食物的摄入,如咸菜、腌制品等,以控制血压和减轻水肿。
调整钾、磷摄入:高钾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土豆等;高磷血症患者应限制含磷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等,必要时可使用磷结合剂。
2.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
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重肾脏损伤,患者应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同时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都增加了患尿毒症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治疗尿毒症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剂量需适当调整。
2.儿童:儿童尿毒症多由先天性肾脏疾病或遗传性疾病引起。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尿毒症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和药物。例如,腹膜透析对儿童的生活影响相对较小,且能更好地保护残余肾功能。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心理支持和辅导。
3.女性:女性在孕期肾脏负担加重,若原有肾脏疾病,孕期发生尿毒症的风险增加。因此,患有肾脏疾病的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应咨询医生,评估肾功能及妊娠风险。对于尿毒症女性患者,在透析或肾移植后,若有生育意愿,也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妊娠可能对患者及胎儿带来诸多风险,如高血压、早产、胎儿发育不良等。
4.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盐饮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肾脏损伤。这类人群应尽快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关注肾功能变化。对于已经患有尿毒症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