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免疫因素: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体内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成分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激活补体,导致炎症反应。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肾小球内的抗原与抗体在原位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炎症损伤。
2.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球局部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导致肾小球损伤。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炎症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TNF-α、IL-6、IGF-1等,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积聚,加重肾小球硬化。
3.代谢紊乱:
脂质代谢异常:肾小球系膜细胞摄取和合成LDL增加,导致系膜区脂质积聚,引起系膜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多。
糖代谢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扩张。
4.血流动力学改变:
肾小球内高压: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增加,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升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扩张,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容易通过内皮窗孔进入系膜区,加重炎症反应。
高灌注和高滤过:长期的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可导致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加速肾小球硬化。
5.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突变或多态性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易感性有关。
家族性肾小球肾炎常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6.其他因素:
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可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
药物: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引起过敏反应性肾炎。
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中,可能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炎症、代谢、血流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肾小球损伤和功能障碍。针对这些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包括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纠正代谢紊乱等。此外,预防感染、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血糖血脂等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和蛋白尿变化,以及积极治疗并发症,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和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