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区别是什么

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原因: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后。

慢性肾小球肾炎:确切病因尚不明确,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并呈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2.临床表现: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于前驱感染后1~3周起病,表现为急性起病,多为链球菌感染后所致,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如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多数起病隐匿、缓慢,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3.检查:

急性肾小球肾炎:血补体C3及总补体下降,8周内恢复正常,对提示急性肾炎有诊断意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尿比重和渗透压降低,肌酐清除率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4.治疗: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为对症治疗,休息、低盐饮食,有感染灶时使用抗生素,一般无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严重并发症为主要目的,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