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肾脏疾病。它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肾小球疾病。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男性居多,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比如某些遗传基因的携带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分布有差异,可能影响发病风险。

性别方面:男性相对更易受其影响发病,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涉及性激素等因素对肾脏局部免疫炎症反应等的调节作用不同。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肾脏血流灌注等,从而增加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风险或影响疾病的进展。例如长期高蛋白饮食会使肾小球处于高滤过状态,久而久之可能损伤肾小球结构和功能。

病史方面:有其他肾脏基础疾病史,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迁延不愈等情况,会增加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几率。另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累及肾脏时,也容易引发慢性肾小球肾炎相关病理改变。

病理类型相关

其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在临床表现、疾病进展速度及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有所不同。比如膜性肾病起病相对隐匿,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病情进展相对较缓慢,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往往进展较快,易较早出现肾功能不全。

诊断与治疗相关要点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发现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检查等)以及肾活检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肾活检对于明确病理类型、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治疗:治疗上主要是综合管理,包括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来降低蛋白尿、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等。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更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多系统疾病,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时需兼顾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不良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