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温烫伤

一、定义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温度不太高(一般在44-50℃之间)但持续作用的热源所引起的慢性烫伤。通常是因为皮肤长时间接触温度稍高的物体,比如暖手宝、电热毯、热水袋等,在不知不觉中皮肤就被烫伤了。

二、成因

温度因素:当皮肤接触温度在44℃以上的热源时,就有可能引发烫伤,而低温烫伤是因为温度不是极高,但作用时间较长。例如,人体皮肤在45℃的温度下,持续1小时左右就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皮肤状态:不同人群皮肤状态不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儿童皮肤娇嫩,都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比如儿童皮肤角质层薄、皮下脂肪少、皮肤血管丰富,在接触低温热源时,更易受到损伤。

三、症状表现

外观表现:初期可能皮肤发红,之后会出现水疱,水疱大小不一,创面深度可能从浅度到深度不等。浅度低温烫伤可能只是皮肤表层发红、疼痛;深度低温烫伤可能会出现皮肤发黑、坏死等情况。

不同人群差异:儿童发生低温烫伤时,水疱可能更易破裂,且愈合相对较慢,因为儿童皮肤修复能力虽强,但低温烫伤造成的损伤可能影响其正常修复过程;老年人发生低温烫伤后,由于皮肤老化,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恢复也会比较缓慢,且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四、预防措施

使用热源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暖手宝、电热毯等热源时,要注意温度调节,不要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感觉迟钝的人群。可以在热源和皮肤之间隔上一层织物,如毛巾等。

特殊人群防护:儿童使用热水袋等热源时,家长要严格监管,确保水温合适,并且不要让儿童抱着热水袋睡觉;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自己使用的电热设备是否正常,避免长时间接触过热部位。

五、处理方法

脱离热源:首先要尽快让皮肤脱离热源,停止继续受热。

冷却处理: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这样可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损伤程度。但要注意,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冷水冲洗的温度不宜过低,以免造成二次刺激。

就医评估:如果烫伤部位出现水疱、皮肤变色等情况,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烫伤深度,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对于较小的水疱,医生可能会进行消毒处理后保留水疱;对于较大的水疱或深度烫伤,可能需要进行清创、包扎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