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宝被呛到气管或肺部,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咳嗽:这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异物进入气管或肺部后,气管黏膜受到刺激,宝宝会立即出现剧烈、持续性的呛咳,试图通过咳嗽将异物排出。这种咳嗽通常较为强烈,与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在程度和性质上有明显区别。若异物未及时排出,咳嗽可能会反复出现。
2.呼吸异常:包括呼吸急促,宝宝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正常情况下,不同年龄段宝宝呼吸频率有所差异,如新生儿每分钟4060次,1岁以内每分钟3040次,13岁每分钟2530次,呛到气管或肺部后,呼吸频率可能远超此范围;还可能出现喘息,能听到呼吸时带有喘鸣音,是由于气道受阻,气流通过狭窄部位产生的声音。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即“三凹征”,提示气道梗阻严重,氧气摄入不足。
3.口唇发紫:当宝宝气道受阻,氧气无法正常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就会导致口唇、指甲等部位出现发紫的现象,这表明宝宝已经出现了缺氧症状,情况较为危急,需立即就医。
4.发热:如果异物在气管或肺部停留时间较长,可能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宝宝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如果合并细菌感染,体温可能会更高,同时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5.哭闹不安:宝宝因身体不适,又无法准确表达,往往会表现出烦躁、哭闹不止,且常规安抚难以缓解。
二、针对宝宝被呛到气管或肺部,以下药物可能会在后续治疗中用到(具体用药需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氨溴索:可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改善呼吸状况。
2.布地奈德: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缓解喘息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对于本身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宝宝,如哮喘、支气管炎等,一旦被呛到气管或肺部,病情可能会迅速加重,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因为这类宝宝的气道基础条件较差,气道敏感性高,异物刺激更容易引发气道痉挛和炎症反应。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避免宝宝发生呛咳,如喂奶时控制速度和量,避免宝宝在哭闹、嬉笑时进食等。一旦发生呛咳,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宝宝的病史。
2.低龄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和小婴儿,由于其气道更为狭窄,咳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异物进入气管或肺部后更难通过自身咳嗽排出,且更容易导致严重的气道梗阻。家长在照顾低龄宝宝时,要格外小心,避免给宝宝玩过小的物品,喂奶后要适当拍嗝,防止吐奶呛入气道。如果宝宝发生呛咳,即使当时看似缓解,也建议就医检查,排除异物残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