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有助于营造舒适的睡眠氛围。可使用耳塞、眼罩及空调等设备来实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温度、噪音的敏感度可能不同,如老年人可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女性可能对噪音更不耐受。更换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根据自身脊柱曲线及睡眠习惯选择,能提高睡眠舒适度。
2.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周末也不要有太大的时间差异,有助于调整生物钟。避免在晚上摄入咖啡因和大量液体,咖啡因会刺激神经系统,液体过多可能导致夜间起夜。对于有入睡困难问题且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群,尤其要注意睡前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不要在临近睡觉前剧烈运动,下午或傍晚锻炼为宜,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但临近睡眠时运动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
3.放松技巧:深呼吸练习,缓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有助于放松身体。渐进性肌肉松弛,从头到脚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可缓解身体紧张。冥想也是不错的方法,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减轻压力,从而改善入睡困难。这些方法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适合压力大的上班族和易焦虑的人群。
二、药物治疗方法
1.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艾司唑仑,通过作用于大脑神经递质,产生镇静催眠效果。但此类药物可能有依赖性,不建议长期使用,尤其对于老年人,使用时需警惕跌倒风险。
2.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佐匹克隆,能选择性作用于苯二氮䓬受体,起效快,对睡眠结构影响小。不过,部分人群使用后可能出现口苦等不良反应。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药物代谢能力减弱,使用治疗入睡困难的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跌倒等。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改善睡眠环境、调整生活方式等。若需使用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调整剂量。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期和哺乳期用药需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应尽量通过改善睡眠环境、放松技巧等非药物方法改善睡眠。若入睡困难严重影响生活,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避免使用成人的治疗入睡困难药物。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规律作息、睡前避免刺激等,是改善睡眠的关键。若存在入睡困难问题且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理或生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