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早期、轻型和不典型的病例日渐增多。有些重症患者(除患者有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者外),有时亦可自行缓解。有些患者呈“一过性”发作,经过数月的短暂病程后可完全消失。
症状:
发热:发热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的首发症状,可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也有患者出现高热。
关节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侵犯关节、肌肉,出现关节痛、肌肉痛、肌无力等。
脱发:头发失去光泽、干燥、易断、稀疏,头发变白、变黄。
口腔溃疡:口腔或鼻黏膜出现无痛性溃疡。
面部红斑:两侧面颊部对称性的蝶形红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雷诺现象:手指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发白、发紫、变红,并伴有麻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皮肤溃破。
蛋白尿: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可表现为泡沫尿。
血尿: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腹痛:可有上腹隐痛、胀痛,也可伴有恶心、呕吐。
心包炎:可出现心包积液,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
胸膜炎:可出现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神经系统损害:可出现头痛、头晕、抽搐、偏瘫、失语等症状。
病因:
遗传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人,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环境因素:感染、紫外线照射、药物、化学试剂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雌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或加重。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避免日晒等。
药物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疟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如关节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蛋白尿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
其他治疗:如血浆置换、免疫吸附等。
预后: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等。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定期复查,避免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