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的定义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主要表现

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量一般较少,初期为少量暗红色血液或血性白带,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增多,但一般少于月经量。不同年龄的孕妇出现阴道流血时,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比如年轻孕妇可能相对更注重保胎治疗,而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会综合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等。

腹痛:下腹部会出现阵发性的疼痛或腰背部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孕妇可能只是轻微的坠胀感,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孕妇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可能会诱发腹痛加重。

发生原因

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不同年龄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升高。例如,20-29岁孕妇胚胎染色体异常率约为15%,30-34岁约为25%,35-39岁约为50%,40岁以上则高达60%以上。

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高热疾病等,会导致子宫收缩而引起流产。比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增加先兆流产的风险。

-生殖器官异常:如子宫畸形(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肌瘤等,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从而引发先兆流产。不同年龄的孕妇如果存在生殖器官异常,处理方式不同,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可能尽量保留子宫进行修复等治疗,而年龄较大的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终止妊娠等。

-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黄体功能不全可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影响孕妇的新陈代谢等,进而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免疫功能异常: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如存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会攻击胚胎,导致先兆流产。

父亲因素:精子染色体异常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增加流产风险。

环境因素:孕妇过多接触放射线和砷、铅、甲醛、苯等化学物质,可引起先兆流产。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检查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突出等。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宫颈的情况,对于评估先兆流产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胚胎是否存活,确定妊娠部位,排除异位妊娠等情况。不同孕周的超声检查表现不同,早期超声检查可以看到孕囊、胎芽及胎心搏动等情况,通过观察这些指标来判断胚胎的发育状况。

孕激素测定:测定血清孕酮水平有助于判断先兆流产的预后。一般来说,孕酮水平较低时,先兆流产的风险相对较高。

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般处理:孕妇需要适当休息,禁止性生活。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休息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孕妇可能更希望尽快恢复继续妊娠,所以需要更加注意休息;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会更谨慎评估。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一些药物进行保胎治疗,如孕激素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学规范,不同情况使用的药物及剂量等不同。

预后评估:经过处理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是否缓解,超声检查胚胎发育情况等。如果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超声检查提示胚胎存活,可继续妊娠;若临床症状加重,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发育不良,血hCG持续不升或下降,表明流产不可避免,应终止妊娠。不同年龄的孕妇预后评估也有所差异,年龄较小、胚胎发育良好的孕妇预后相对较好,而年龄较大、存在较多不良因素的孕妇预后可能较差。

总之,先兆流产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妊娠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处理,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孕妇在处理过程中都有各自需要关注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