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怎么回事

一、定义与成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引发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症。其发生主要关联三大因素:一是静脉壁损伤,像外伤、手术等使内皮下胶原纤维暴露,启动凝血机制;二是血流缓慢,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少等致血流淤滞,易促发血栓;三是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妊娠、产后等状况或创伤、手术等情况可使血液处于高凝态势。

二、临床表现与危害

(一)局部表现

患肢常出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有扩张现象。若血栓累及下肢深静脉主干,肿胀多较明显,疼痛通常在小腿或大腿部位,活动时加剧。

(二)严重危害

血栓若脱落,随血流移行至肺动脉可造成肺栓塞,这是极为凶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相关影响因素

(一)年龄

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相对缓慢,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发生风险较高;儿童虽少见,但可能与先天性凝血异常等因素相关。

(二)性别

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妊娠、产后女性因体内激素变化等,发生风险会升高。

(三)生活方式

长期静坐、缺乏运动、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等使下肢血流缓慢,易增加患病几率;肥胖人群因脂肪堆积压迫血管,也易引发该病。

(四)基础疾病

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会提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存在高危因素人群需定期评估,采取预防措施,如适当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穿着梯度压力弹力袜帮助静脉回流等。同时,对于有相关症状者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与处理可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