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性痢疾
1.发病机制:志贺菌感染肠道后,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易感,常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发病。患者多有腹痛、腹泻,每日排便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感。
2.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志贺菌侵袭,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关注脱水等情况。
(二)阿米巴痢疾
1.发病机制: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入结肠肠壁,引起组织坏死、溃疡,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含黏液脓血,有特殊腥臭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因接触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感染。患者腹痛程度不一,腹泻次数相对细菌性痢疾可能少些,但粪便特征较典型。
2.特殊人群: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易出现并发症。
二、炎症性肠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1.发病机制: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2.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青少年发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营养状况。
(二)克罗恩病
1.发病机制: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肠道疾病,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肠末端和结肠多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黏液脓血便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较多见,病情复杂,易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
2.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需注意营养支持和生长指标监测。
三、结直肠肿瘤
(一)结肠癌
1.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多在40岁以上高发。肿瘤生长导致肠黏膜破坏,出现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
2.年龄与生活方式:老年人因肠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更易患结肠癌,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
(二)直肠癌
1.发病机制:发病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因素、息肉恶变等有关,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等。
2.特殊人群:老年直肠癌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手术及术后恢复需综合评估各器官功能。
四、其他原因
(一)肠易激综合征
1.发病机制: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可出现黏液便,一般无脓血,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肠道黏膜轻微炎症出现少量黏液血丝。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2.年龄与情绪:青少年若长期精神压力大,易患肠易激综合征,需关注心理状态调整。
(二)直肠息肉
1.发病机制: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成年人都可能出现,小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引起排便习惯改变等。
2.特殊人群:儿童直肠息肉可能因排便时息肉脱出肛门,家长易发现,需及时处理以避免影响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