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胀胀的是怎么回事

一、胃肠道消化功能相关原因

(一)饮食因素

1.进食过快或过多产气食物:进食速度过快时,会吞咽大量空气,从而引起肚子胀。比如狼吞虎咽地吃饭、喝碳酸饮料等,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会在胃肠道内产生气体导致腹胀。另外,食用过多易产气的食物,像豆类(如黄豆、黑豆等)、洋葱、土豆等,这些食物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饮食中摄入过多此类产气食物也易出现肚子胀;成年人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也易引发。

2.食物不耐受:部分人存在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饮用牛奶后乳糖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气,导致腹胀。还有些人对某些食物蛋白不耐受,如麸质不耐受(乳糜泻患者),进食含麸质的食物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腹胀等症状。不同性别对此的易感性无绝对差异,但个体差异明显。病史方面,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更易因食物不耐受出现腹胀情况。

(二)胃肠动力不足

1.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本身减退,胃肠道排空时间延长,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易发酵产气引起腹胀。儿童胃肠动力相对较弱,若活动量少等也可能出现胃肠动力不足导致腹胀。例如,老年人长时间久坐不动,胃肠蠕动更慢,腹胀发生率相对高;儿童在饭后立即休息,也易出现腹胀。

2.疾病导致:一些胃肠道疾病会引起胃肠动力不足,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肠梗阻等。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受损,消化功能下降,胃肠蠕动协调失常;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近端肠道积气积液,导致明显腹胀。不同性别患相关疾病几率有别,比如女性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率可能与男性有差异,进而影响胃肠动力出现腹胀。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腹胀更易反复出现。

二、肝胆胰疾病相关原因

(一)肝脏疾病

1.肝炎:各种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等引起的肝炎,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蠕动功能。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胆汁分泌和代谢异常,影响脂肪消化,导致腹胀。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病毒性肝炎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有不同表现;成年人患肝炎病因多样,如酒精性肝炎与长期饮酒史相关。

2.肝硬化: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高压可导致胃肠道淤血,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腹胀。同时,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下降,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胃肠道黏膜水肿,也会加重腹胀。年龄较大的人群患肝硬化相对多见,有肝炎病史等人群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腹胀。

(二)胆道疾病

1.胆囊炎:胆囊炎发作时,炎症刺激会影响胆汁的排出,胆汁排出不畅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腹胀、腹痛等症状。尤其是慢性胆囊炎,症状可能反复发作,进食油腻食物后易诱发腹胀加重。不同性别中,女性患胆囊炎的几率相对稍高,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关。有胆囊结石等病史的人易并发胆囊炎出现腹胀。

2.胆结石:胆结石堵塞胆管时,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胀。当结石移动刺激胆管时,还可能出现疼痛等症状。不同年龄都可能患胆结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家族史等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三)胰腺疾病

1.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时,胰腺炎症会释放炎症介质,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功能受损,消化酶分泌不足,也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表现。有暴饮暴食史、胆道疾病史等人群易患胰腺炎出现腹胀。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出现腹胀、便秘等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若未及时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成年人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自身免疫、手术等多种因素相关。女性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几率相对高于男性。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易患该病出现腹胀。

(二)心血管疾病

1.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胃肠道淤血,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老年人患心力衰竭的几率相对高,多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因循环淤血易出现腹胀情况。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胃肠神经病变,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出现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长期高血糖还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影响食物消化。不同年龄均可患糖尿病,有家族史、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影响发病。糖尿病患者病史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腹胀等胃肠并发症更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