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少的定义与概述
血小板少又称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成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⁹/L,当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即可称为血小板少。
常见病因
血小板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小板生成数量显著减少。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若长期接触射线、化学毒物等可能增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老年人则可能因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造血干细胞功能。
-骨髓浸润性疾病: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空间,抑制血小板的正常生成。儿童和青少年是白血病的高发人群,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血小板破坏过多
-免疫性因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起病前常伴有病毒感染史,如病毒感染后1-3周内出现血小板减少;成人患者则可能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病。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而出现血小板减少情况。
-药物因素:一些药物可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血小板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破坏增多;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也可能引发免疫性血小板破坏。不同年龄人群因用药情况不同,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也有所差异,儿童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如肝硬化导致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的滞留和破坏增加,使得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老年人若患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出现脾功能亢进相关的血小板少情况。
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少最常见的表现是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远端;口腔黏膜可出现血疱、鼻出血等。儿童患者皮肤瘀点瘀斑可能因活泼好动,碰撞后更易出现。
内脏出血:严重血小板少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可出现血尿;颅内出血是血小板少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尤其在老年人或有基础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颅内出血风险更高。
其他:长期慢性血小板少可能导致贫血、乏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身体代偿能力不同,乏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精神不振等。
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是诊断血小板少的首要检查方法,能明确血小板数量是否低于正常范围。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血小板少的患者,骨髓穿刺可了解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血小板减少是由于生成减少、破坏过多还是其他原因引起。儿童进行骨髓穿刺时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操作下进行,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病因相关检查:如怀疑免疫性因素引起,可进行抗血小板抗体检测;怀疑感染因素,需进行相关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血小板明显减少伴有出血倾向时,需卧床休息,避免外伤。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出血。
针对病因治疗
-治疗基础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进行促造血、免疫抑制等治疗;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需治疗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必要时可能需进行脾切除手术,但手术需谨慎评估,尤其对于儿童患者需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停用可疑药物:及时停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避免血小板进一步破坏。
提升血小板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适应证和禁忌证,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输注血小板:对于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即将进行手术的血小板少患者,可输注血小板,以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预防和控制出血,但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等问题,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