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抑制剂的定义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通过不同机制抑制机体异常免疫反应的药物,其作用在于阻断免疫反应的不同环节,从而减轻因免疫反应过度引发的组织损伤,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及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反应。
二、分类及作用机制
(一)糖皮质激素类
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少免疫细胞活化与增殖来发挥作用,能广泛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减轻免疫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以环孢素为例,可特异性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阻断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常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需监测肾功能等指标。
(三)抗代谢药
例如硫唑嘌呤,通过干扰DNA合成,抑制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辅助治疗,但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需定期监测血常规。
三、临床应用范畴
免疫抑制剂主要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缓解病情;还用于器官移植术后,防止机体对移植器官产生排斥反应,保障移植器官的存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干扰正常免疫系统发育及生长进程,需严格评估病情,权衡药物获益与潜在风险,尽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且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
(二)孕妇
多数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风险,孕妇使用时需谨慎权衡,仅在明确获益大于潜在风险时,经多学科评估后谨慎选用,并加强孕期监测。
(三)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肝肾功能减退,免疫抑制剂代谢排泄能力下降,易蓄积引发不良反应,用药时需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关注是否出现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