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的定义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根据病毒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例如H1N1、H3N2等亚型曾引起过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
病原学特点
甲型流感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和包膜,核心含有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等,包膜上的HA和NA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以及具有抗原性的重要结构。HA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病毒侵入细胞;NA则可以水解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粒子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并传播到其他细胞。该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也比较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但在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甲型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其中发病初期的患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传播。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健康人接触了被甲型流感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等物品,再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也可能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群感染甲流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孕妇在孕期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甲型流感病毒的侵袭,并且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临床特点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通常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伴有畏寒、寒战,同时还可能出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可出现咳嗽、咽痛、流涕等。例如,一项针对甲流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约80%的甲流患者会出现39℃以上的高热,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较为常见。
-儿童特殊表现:儿童感染甲流后除了上述成人常见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相对更为突出的情况。这可能与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特点以及感染病毒后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重症表现:部分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伴有剧烈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胸痛,甚至出现嗜睡、意识障碍、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或者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例如,对于患有哮喘的儿童感染甲流后,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加重,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孕妇感染甲流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严重时可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诊断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甲流病例等)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但要明确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咽拭子、鼻腔吸取物、痰等)中的甲型流感病毒核酸,这是早期快速诊断甲流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病毒分离培养:将呼吸道标本接种到细胞等培养基中进行病毒分离,虽然结果准确,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和病毒分型等。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甲型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若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可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
抗病毒治疗: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率。常用的药物有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但需要注意,对于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要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等进行规范应用,避免不恰当使用。例如,奥司他韦对于1岁及以上儿童有明确的剂量规定,根据体重分为不同的服用剂量,要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对于高危人群感染甲流后,即使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也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因为这类人群发展为重症的风险高,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能仍能获益。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般建议每年秋冬季节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在接触甲型流感病毒时能够降低感染的风险或者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例如,大规模的疫苗接种研究显示,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高危人群感染甲流后的重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日常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在流感流行季节减少带儿童去人员复杂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