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h型阴性血的定义
Rh型阴性血是红细胞血型系统中Rh血型的一种表型,其特征是红细胞表面缺乏RhD抗原。人类红细胞表面存在多种血型抗原,Rh血型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由D、C、c、E、e等抗原组成,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D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有D抗原)和Rh阴性(无D抗原)。
二、遗传与分布特点
1.遗传机制:Rh血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父母双方均携带隐性基因(如基因型为dd),子代才会表现为Rh阴性血;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为Rh阳性(基因型为DD或Dd),子代有一定概率为Rh阳性。
2.人群分布:不同种族中Rh阴性血的比例存在差异,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较低,约为0.3%-0.4%,而在某些白种人群中比例相对较高。
三、临床意义
1.输血方面:Rh阴性血的人若输入Rh阳性血,体内会产生抗D抗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时可能引发溶血反应,导致发热、黄疸、贫血甚至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因此输血前必须严格进行Rh血型配型,确保输入同型血。
2.妊娠方面:Rh阴性血的孕妇若怀有Rh阳性血的胎儿,胎儿红细胞中的D抗原可能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该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新生儿溶血病,表现为胎儿黄疸、贫血等,需进行相关监测及干预,如孕28周及产后72小时内注射Rh免疫球蛋白等预防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群体:Rh阴性血孕妇需定期监测血型抗体情况,若抗体效价升高需密切评估胎儿状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光照疗法等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干预手段,同时分娩后要及时处理胎盘等,防止母体进一步产生抗体。
2.医疗急救场景:由于Rh阴性血较为稀有,医疗机构需建立稀有血型储备库及应急调配机制,以保障临床紧急用血需求,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跨地区调配稀有血型血液,确保患者能及时获得合适血型的血液输注。